一家400亿的公司要破产了

美国太阳能破产潮继续升级。

近日,WSJ报道称,美国前三的太阳能公司Sunnova已准备申请破产。这将是自去年的Sunpower之后,美国光伏行业又一起重大破产事件。

Sunnova成立于2012年,2019年在纽交所上市,市值最高时曾达到60亿美元(约430亿人民币)。而自2025年初以来,Sunnova的股价暴跌了96%,目前已经不足20美分,市值仅剩2000多万美元。与此同时,Sunnova背负的债务则高达85亿美元,其财富消灭能力令人咋舌。

另一方面,财报显示Sunnova在2024年的总收入为8.4亿美元,净利润-4.48亿美元。看到这儿很多人可能会感到不解:作为一家光伏企业,Sunnova为何能欠下相当于其总营收10多倍的巨额债务?

背后的原因,说来就话长了。

Sunnova亏损史

从创立起,Sunnova就是资本宠儿。

Sunnova的创始人名叫John Berger,是一位在得州能源行业摸爬滚打了二三十年的资深能源人。他本科毕业于名校得州农工大学,在曾经的能源巨头安然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。安然因财务造假倒闭后,John Berger先是去了哈佛商学院继续深造,而后返回得州,围绕清洁能源开始了连续创业。

2012年John Berger创立Sunnova时,在美国能源行业已经根基深厚。再加上,当时全球减碳思潮正盛,可再生能源备受追捧,Sunnova创业早期的融资形势一片大好。

employbl的数据显示,到2019年上市前,Sunnova完成过五轮私募股权融资,总额超过9亿美元,投资者包括Blackstone、索罗斯的量子基金、ECP等知名机构。2019年上市时,Sunnova又发行新股融资1.7亿美元。此外,Sunnova还展开了规模更大的债务融资。截至2023年底,Sunnova从高盛、瑞信等投行那里获得了20亿美元的贷款。

在巨额的资金加持下,Sunnova迅速成长起来。2019年Sunnova上市时,其总装机量达到572兆瓦,已经是仅次于美国老牌光伏公司Sunrun的美国第二大的住宅太阳能公司。

上市后,Sunnova的扩张速度继续加快。尤其是2022年美国出台《通胀削减法案》,开启了一场可再生能源的补贴狂欢,Sunnova于是开足了马力。2019年Sunnova的收入是1.32亿美元,到2021年增长至2.41亿美元,几乎翻了一倍。2022年,Sunnova的收入5.58亿美元,一年之内又再翻一倍。

最近披露的财报显示,Sunnova 2024年营业收入是8.4亿美元,在美国50多个州拥有超过 44.4万客户,管理的总光伏发电量达到3吉瓦。Sunnova已经与Sunrun并驾齐驱,成为美国住宅太阳能市场的两强之一。在美国TPO住宅太阳能市场上,Sunnova的占有率可达40%之多。

然而,尽管从2019年到2024年Sunnova的营收涨了6倍,市场地位越来越强,盈利能力却越来越差。2019年Sunnova亏损了1.33亿美元,2024年亏损额上升至4.48亿美元。自上市以来,Sunnova从未盈利,五年累计亏损了超过15亿美元。

Sunnova并不是一家需要烧钱的科技独角兽。乍看之下,Sunnova的商业模式很简单,就是屋顶太阳能电池板的安装、维护,可以看做是美国历史悠久的住宅屋顶装修行业的升级版。它并不需要在研发上巨额投入,也无需投资建厂。理论上,Sunnova需要做的最烧钱的事是铺设经销网络、组建施工队伍,这显然不足以解释如此长期而巨大的亏损。

伪装成光伏公司的金融公司

实际上,Sunnova的商业模式比这要复杂的多。它表面上是一家光伏公司,实际上更像是一家金融公司。

此话怎讲呢?

大家都知道,阻碍住宅太阳能普及的一大因素,是高昂的安装成本。根据福布斯的报道,在美国一套新的7.5千瓦的住宅屋顶太阳能系统,成本在2万美元到4.5万美元之间。显然,愿意掏出这样一大笔钱安装太阳能的家庭不会很多。

而Sunnova之所以能扩张这么快,就是因为解决了这一痛点。Sunnova的方法是所谓“EaaS模式”,也就是能源即服务。在这一模式下,Sunnova的客户前期几乎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,就能拥有整套住宅太阳能系统。电池板的安装、维护工作,全部由Sunnova负责。客户要做的,只是与Sunnova签一份长达20年的购电合同,每月向Sunnova支付电费。

显然,这会导致Sunnova面临非常大的资金压力。而为了解决资金问题,Sunnova的做法是把自己管理的住宅太阳能系统打包起来,发行资产支持证券(ABS)融资。

另外,美国2022年出台的《通胀削减法案》还带来了一个新玩法。根据这一法案,安装住宅太阳能系统的支出可以用于抵税,比例高达30%。更妙的是,这一抵税额度还可以转让。利用这一点,Sunnova推出了一种名为“税收抵免私募股权基金”的融资工具,基金将会与Sunnova共同投资建造住宅太阳能系统,但基金的LP们获得的投资回报不是现金,而是抵税额度。

这种基金非常受美国大企业们的欢迎,无论是Meta、Amazon等科技巨头,还是高盛、摩根大通等华尔街巨头,都是这些基金的常客。原因也不复杂,一方面,基金的风险很低且投资期很短,通常只需要两年左右就能收回投资;另一方面,这些大企业名义上还投资了绿色能源,可以在自己的ESG报告上大书特书。

于是,70%的资金来自ABS和债务融资,30%的资金来自税收抵免基金,至此Sunnova打造出一个完美的金融闭环:通过ABS和税收抵免基金融资,用这些资金建造更多的住宅太阳能发电系统,再用这些资产融更多的资金。这就是Sunnova能保持翻倍式扩张的秘密。

Sunnova并非唯一一家这么干的公司。实际上,这已经成为美国住宅太阳能行业的通行模式。2020年至2022年的三年,不仅是Sunnova扩张最快的三年,也是全美国太阳能ABS发行量暴涨的三年。福布斯给出的数据是,从2019年到2022年,美国新增住宅太阳能发电量增长了大约三倍,同时太阳能ABS发行量增长了两倍多。

只不过,Sunnova的ABS发行规模格外的庞大。据估计,Sunnova已发行的ABS总额高达58亿美元,占到其85亿美元总债务的大部分。相比之下,行业老大Sunrun的发行量大约在30多亿美元。

另外,Sunnova的税收抵免基金发行量也非常大。截至2024年底,Sunnova共有34只税收抵免基金。

连遭重拳 已在暴死边缘

不难看出,Sunnova表面的高增长之下,基础并不牢固。当市场风云突变,迭遭重拳之后,Sunnova走到破产这一步并不令人奇怪。

Sunnova遭遇的第一拳,是美联储2022年之后的激进加息。一方面,这使得Sunnova的ABS发不动了。当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已经超过5%,太阳能ABS对投资者而言已经没有吸引力。

另一方面,加息还使得Sunnova自身的偿债压力陡增。Sunnova 2021年发行的4亿美元高级无担保债券,最初的利率为5.75%,但2023年涨到了14%。这笔债券将于2026年到期,本月初已经实际违约。在2024年,Sunnova的利息支出已经占到总收入的25%。

第二拳是政策面的转向。加利福尼亚是美国太阳能发电的最大市场,约占整个美国的40%。2023年加州推出新政策,下调了居民太阳能余电入网的价格,导致了加州的光伏安装申请量暴跌47%。这直接导致Sunnova 2024年损失了1.4亿美元的预期收入。

更大的压力来自特朗普。特朗普一直对拜登签署的《通胀削减法案》耿耿于怀,威胁要削减甚至取消对光伏公司的税收抵免。前面已经说过,税收抵免堪称是美国太阳能行业的生命线,一旦取消其后果将是灾难性。即便还未真的取消,这种不确定性也足以抑制任何的新投资。

还有第三拳,那就是突然增加的关税。众所周知,美国本土基本没有光伏电池的产能,光伏电池几乎全部依赖进口。就算不考虑最近增加的高额关税,仅是美国年初修改”本土制造比例”条款,要求光伏系统组件美国制造比重从40%提升至60%,就已经使得Sunnova的进口面板成本骤增18%。

这几拳,拳拳都打在Sunnova的命门上,想要过关可谓难于登天。

从2023年开始,包括浑水在内的做空机构就在质疑美国的太阳能公司们搞庞氏骗局。他们认为,美国过去几年的太阳能发电量猛增,是建立在不断扩张的不良债务之上的。这些太阳能发电项目,实际上并不能产生它们在发债时所宣称的收益,融资被用于“借新还旧”。浑水指出,太阳能公司低估了太阳能系统的维护成本和输出退化的速度,而且没有考虑二十年后还需要拆除老旧电池板的成本。

可为例证的是,Sunnova不得不从2019年发行的ABS债券中回购了接近400万美元的违约贷款,从而把其违约率从4.25%降到2.5%,以避免触发债券的风险条款。

不仅是Sunnova,在融资困难、补贴削减、关税上涨的情况下,整个美国太阳能市场都面临崩盘的风险。美国住宅太阳能安装量在2023年达到峰值后开始下滑,2024年同比降幅达12%,2025年预计还将继续下滑。2023年之后,美国太阳能行业掀起了一波浩大的破产倒闭潮,据估计已经有数百家光伏企业破产,其中不乏SunPower、Titan等知名企业。Sunnova不过是最新一个。

3月初,Sunnova表示公司2024年四季度的亏损超出预期,宣布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。

今年4月1日的付息日,Sunnova表示无力偿还两笔债券(总额8亿美元)大约2350万美元的利息,而后进入了为期30天的宽限期。5月1日宽限期结束,Sunnova又与债券持有人达成延期偿付协议,债券持有人同意在5月8日之前不行使与违约相关的权利。也就是说,目前的Sunnova随时有可能暴死。

文章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读懂财经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juwfa.com/6960.html

(0)
读懂财经的头像读懂财经
上一篇 2025年5月11日 下午1:51
下一篇 2025年5月11日 下午1:53

相关推荐

  • 关税战急升,猪肉价会飞吗?

    2024年,中美贸易最大单一商品,不是芯片飞机,而是大豆。 数据显示,去年我国共进口美国大豆超过2200万吨,金额高达120亿美元。 连日来,美国单方面发起关税战,对几乎所有贸易伙伴滥施关税,中国被迫进行反制。农产品是中美贸易的重要领域,而大豆更是重中之重。 我国是世界生猪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,14亿国人一年能吃掉大约7亿头猪。世界上每诞生两头猪,大约就会有一…

    2025年4月17日
    3100
  • “80后投资人的时代机会,可能不亚于移动互联网”

    几乎没有人会用“既得利益者”来形容如今这批年轻投资人。 他们的处境总被描述为被动或者不确定,除了老生常谈的旧问题,过去两年行业的分化又加剧了这种复杂。如果少有时代的托举,年轻投资人不断为自己找位置、找牌桌,在复杂变化中不断寻求破局之道,他们是用何种心性、工具、路径去解决乃至对抗这一切的?这一切跟过往代际的投资人群体又有哪些时代差异或相通?个体努力能在多大程度…

    2025年4月29日
    1900
  • 高中双休,又变了?

    “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。班会上,班主任宣布这周末开始每周双休时,尖叫声差点掀翻天花板,不少同学挥舞课本、拍桌子,那时候觉得整栋楼都在颤抖!”回忆起刚得知双休消息的情景,沈星仍掩不住兴奋。 沈星是河南平顶山一所县城高中的高二学生,今年3月中旬,学校落实双休前,该校高一、高二学生基本2—3周一休,有时一月一休;高三学生的在校时间最长,经常月休。 近期,全国多地发布…

    2025年5月5日
    1800
  • 六个核桃,投了武汉最大独角兽

    一家A股上市公司,用自有资金跨界投资国内硬科技领域最炙手可热的独角兽之一,这是近几年资本市场常见的叙事框架。 比如河北养元智汇饮品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养元饮品”)在近日向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的文件中披露,该公司已支付16亿元人民币认购长江存储的增资,拿到0.99%的股份。 这笔实际在17个月之前就已经完成的投资,不光笼罩了些“神秘”色彩,也充分满足了投资者…

    2025年5月8日
    1200
  •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:创投行业真正迎来了大的、新的、再生的机遇

    2025年1月7日,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简称国办1号文),在行业中引发了极大的热议。 对此,2025年4月16-18日,由投中信息、投中网共同主办的第19届中国投资年会·年度峰会在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召开现场中,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陈文辉,就“抓住时代机遇,推动创投基金高质量发展——兼论国办1号文对行业的影…

    2025年4月22日
    2100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件:admin@exampl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